資本主義的產物:只會把員工分類的顧問公司

當員工發生職業倦怠、安靜離職等消極行為時,會為企業帶來多少損失? 麥肯錫近期的報告指出,因員工不願投入工作、敬業度低迷(disengagement),甚至發生人力流失的情況時,造成的生產力損失,最高會讓一間在標準普爾 500 指數(S&P500)裡中等規模的企業,每年損失超過 3 億美元(約新台幣 96 億元)。
麥肯錫表示,如果企業想要補起這個漏洞,首先要具備的觀念, 是團隊成員並不是一模一樣的,每個人的需求和渴望都會有所差異,必須對症下藥才有望解決。 為了讓雇主和主管更容易辨識員工當前的狀態,他們透過滿意度、工作的意義、職場彈性等 12 個標準,將員工分為了 6 大類型。
忠誠員工在意公平性,優秀新人則要留意工作倦怠
麥肯錫提到的 6 大類型員工,分別為放棄者、破壞者、溫和脫離者、雙重者、忠誠者與新星,並標示出不同類型員工在組織中平均的占比,以下就由敬業度低至高排列,說明這 6 大類型員工的特徵,以及如何應對的策略。
1. 放棄者(The quitters):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10%
放棄者無論對組織的滿意度或是忠誠度皆為最低, 但不代表他們績效最差。 因此,對於企業主來說最該避免的,是當前高績效員工覺得努力沒被看見、工作失去意義,而轉為這個族群。團隊主管能透過協助設計清晰職業途徑、賦予他們更有興趣的職責或提供相當的薪資報酬,以「預防」他們變心。
2. 破壞者(The disruptors):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11%
不同於放棄者,破壞者員工會更主動表達他們的不滿,甚至是帶給其他同事負面影響。通常他們的績效相對低落,有一部分甚至會拖累團隊,透過安靜離職、大聲離職等行為,增加同事的工作負擔或損害士氣,因此麥肯錫形容他們是有毒的群體。當然,領導者可以選擇給予他們發展、輪調的機會,藉此消除不滿,但如果未能看見效果,仍應要求破壞者制定績效改善計畫,甚至得學會對他們主動放手。
3.溫和脫離者(The mildly):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32%
這群員工可說前陣子勞動市場最流行的「安靜離職」代表——投入最低水準的心力與時間,勉強符合或略低於公司的期待。組織可以採行的對策,比起會引起反效果的過度逼迫或微管理,賦予他們適度的自主性和彈性,其實還是有高機率,可以喚回溫和脫離者對工作的熱情。
4. 雙重職業者(The double-dippers):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5%
雙重職業者的定位相當特別,是指在雇主可能不清楚的情況下,同時擁有 2 份或更多工作的人,他們的敬業程度剛好有一半低於溫和脫離者,另一半則是更高。這些工作者經常是出於必要條件,才需要擁有多份薪水。公司若能提供符合期待的報酬、協助改善出理想的福利政策,甚至給予明確晉升條件,都能大大提升他們的敬業度。
5.忠誠者(The reliable and committed):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38%
忠誠者指的是對當前的工作、組織感到滿意的員工,不只會完成分內工作,還會自願從事額外工作,或主動為公司想得更多。這群人相較於獲得額外的獎勵,更在意公平性。因此組織在處理放棄者或破壞者時,要小心別讓忠誠者認為自己積極付出,卻拿到跟企業為了留下敬業度低的同事相同的報酬。
6.潛力新星者(The thriving stars):占典型中等組織的 4%
最後是組織中最能創造價值,並帶給團隊正面影響的潛力新星,在維持自身高績效或高產出的同時,還會讓周遭的人感受到安心、信任,進而強化整體表現。企業除了給予新星足夠的重視,反而要留意他們會不會因為工作量更多,而出現職業倦怠的可能性,所以要謹慎管理他們投入工作的項目和時間,避免讓新星只是曇花一現。
尋求認可與自主權,確實能挽回低敬業度
綜合來看,其實多數員工的敬業度,會受到最為基本的薪資影響之外,能否讓他們感受到重視、有沒有相應的自主權,更是非常關鍵的項目。
長期關注敬業度的市調機構蓋洛普(Gallup)就詢問處於安靜離職的員工:如果要選擇一項讓你現在組織更好的改變,會是什麼? 超過 4 成的人回答文化、認同相關的答案,例如每個人的功勞都能被看見、與主管之間可更直接且開放對談、擁有公平的晉升機會,以及能為自己設定清楚的職涯目標。
蓋洛普提醒,疫情後的「職場彈性」對工作者來說變得愈來愈重要,可以完全遠端或混合辦公的員工敬業度,平均為沒有此靈活性者的 3.8 倍,但伴隨而來的工作壓力也是 3 倍以上。因此企業不應該把開放工作地點,視為提高所有團隊成員敬業度的萬靈丹,最終仍得回到他分別屬於哪種類型,以針對不同的需求制定方針。